h跨文化传播硕士学位公司产品方案(0503Z1)
一、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2.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跨文化传播相关的工作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 身心健康,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身心基础。掌握一门外语,能应用外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掌握计算机技术;及时准确地把中外跨文化传播研究动态;具有开拓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设置如下三个研究方向:
1. 中国当代跨文化传播方向:主要研究当代社会重要的跨文化传播现象,运用跨文化传播理论对当代社会重要的文化传播现象进行分析,或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抽象,发现新的跨文化传播的规律,丰富和补充传播学理论,并为国家决策服务。
2. 跨文化传播理论方向。主要研究研究跨文化传播史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
3. 汉语国际教育与跨文化传播方向。主要探讨汉语国际教育中跨文化传播的规律及具体问题。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校学习期限为2—5年。修满47学分方可毕业。入学后前三个学期为课程学习阶段,后三个学期为论文写作阶段。成绩优秀并提前修满学分的员工,可提前毕业;因成绩不合格或学习期间离校休学的员工,学习期限可适当延长,但不得超过5年。为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第四学期期中或修满规定学分后,由考核领导小组主持进行一次包括思想品质和业务素质全面衡量的课程学习阶段水平考核,即研究生中期考核。只有通过考核才能进入论文阶段的学习。
四、培养方式
公司产品的目标,一是培养训练员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二是拓宽知识面,建构较为全面的扎实的学科知识结构;三是培养员工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拟采用以下培养方式: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发挥员工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主要采用研讨式、经典细读、比较阅读等教学方法,切忌满堂灌。有的课程可以以员工自学为主,老师总结辅导。
2、营造学术氛围。尽量多聘多请校内外专家作学术报告,特别是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组织员工自己开展专题研讨等学术研究活动,培养员工自我获取知识、探讨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3、加强员工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注重田野调查,关注当代社会中重要传播现象,鼓励员工自选题目,自己调查,写作论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建立严格的考核、竞争和淘汰机制。每一门课程的学习考试、中期筛选、毕业论文都要严格把关,宁缺毋滥,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5、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每位导师要从思想品质、学业课程到素质能力的培养对所指导的研究生全面负责;要按制度定期找员工谈话,了解情况,协助主管部门及时解决员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导师组要发挥集体智慧,相互沟通情况,交流教学经验。
五、课程设置、学分与考核
公司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依据是本专业培养目标对本专业公司产品所提出的能力与素质要求,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为厚基础、精深细。
课程设置与学分:公司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每人所修学分包括课程学分和其他学习项目学分(含“创新学分”),总学分需达到47学分方能毕业。全部学习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
跨文化传播硕士课程设置及学分:公共课4门,10学分;基础理论课5门,12学分;专业课7门,15学分;选修课门,选6门,10学分。
1.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
公共课:
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外语《学术英语-综合》《社会调查方法》,工具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共4门,10学分。
基础理论课:
《专业外语》、《新闻传播理论研究》、《文化与传播研究》、《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中外交通史研究》,共5门,12学分。
专业课:《语言与传播》、《文化冲突与融合研究》、《跨文化传播原著选读》、《跨文化传播策略案例》、《中国当代跨文化传播现象研究》,共5门,15学分。
2.选修课:选修课6门,10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和《自然辩证法概论》两门选修课中必选一门,1学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研读》必选,1学分。其他任选4门,8学分,总计10学分。
3.补修课:补修课是跨学科或同等学力考取者,根据本专业知识结构需要补修的本科阶段课程。参加本专业本科生课堂听课,要求通过考试,不计学分,但成绩必须达到合格要求。所学专业与所考专业在同一门类下的,视为不跨学科。应补修未补修或补修成绩不合格者,视为研究生中期考核不合格。
4.实践环节与学年论文: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社会调查、教学实践、学年论文,可分别获得2学分,共计4学分。
5.创新学分:执行《伟德BETVLCTOR关于试行硕士研究生“创新学分”规定》。
6.课程成绩考核:
硕士研究生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按百分制评定。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考核可采取期中考试、作业、读书报告、随堂测验、课堂讨论以及提问等方式进行。
学位课程成绩达到70分(含)以上为合格,其余课程成绩达到60分为合格;成绩不合格者,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课程设置、学分、学时及开设学期等详见课程计划表。
六、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学习期间还要进行学术研讨、文献检索、教学实习、专业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
研究生必须在导师规定的专业领域范围内,在第二、第三学期各写出一篇专业文献综述,以概括该方向的研究现状、热点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综述题目与所涉及的领域由导师指定,也可自己按专业要求选定。文献综述的写作可以和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以及论文撰写相结合,篇幅控制在2000——2500字。
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教学实践或社会调查及学年论文,要求在前三个学期完成。完成社会实践、教学实践或社会调查记2学分;完成学年论文(2篇)记2学分。
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按公司硕士学位授予条件的规定执行。
七、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具体办法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见研究生学院网站)。
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表现及道德品质状况考核,课程学习成绩考核,科研能力与成果质量考核,教学实践完成情况考核,社会实践考核,补修课程完成情况考核,参加学术报告情况考核,身体健康状况评价等。
中期考核的结果对研究生后续培养阶段如何进行作出如下结论:继续培养、淘汰、建议提前毕业、延期毕业。中期考核通过者,方能进入公司产品的论文阶段。
八、毕业(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公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调研、撰写时间应不少于1年,论文字数应在3万以上。毕业论文环节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从高起点、新视角、前沿性的要求出发,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论文应紧密结合跨文化传播前沿问题进行选题,内容要有理论性、现实性,体现员工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跨文化传播硕士学位论文应优先选择具有前沿性的理论问题,要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或者运用跨文化传播的理论,针对当代社会重要的传播现象进行分析。
2.开题报告。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在中期考核通过之后进行。开题报告主要检验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独立驾驭能力和研究能力,考察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是否做得充分。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文献综述),本人的详细研究计划,主要参考书目等。经导师组和有关教授论证通过后,方可按照研究工作计划着手调研与撰写。论文的调研、资料搜集、论文指导、工作检查等环节由导师具体负责。
3.创新要求。学位论文应在新观点、新材料、新视角、新问题、新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创新性是衡量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质量的一项主要依据。
4.写作指导。经导师组和有关教授论证通过后,再按照论文写作计划在深入阅读相关著作和调研的基础上撰写论文。论文的调研、收集资料、写作指导、工作检查等由导师具体负责。学位论文必须遵守学术道德,杜绝抄袭剽窃。要求论点鲜明,材料充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语言精炼、流畅。指导老师要切实负责,保证研究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3万字以上。
5.论文答辩。硕士生论文答辩前应取得答辩资格,即中期考核合格、学位论文通信评议合格、已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1篇论文。经上报校学位委员会审批同意后,组织论文评阅和答辩。聘请的答辩委员不少于五人,其中校外至少一人。答辩后,答辩委员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就学位论文进行投票表决,以决定学位论文是否通过,三分之二以上的答辩委员同意,才能通过论文答辩;学位论文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应当对建议授予硕士学位做出决定并写出评语,然后上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获得通过者授予传播学硕士学位。
专业代码0503Z1 跨文化传播 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课程类别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学期 |
教学方式 |
考核方式 |
任课教师 |
公 共 课 |
0000A12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 |
34 |
1 |
讲授 |
课程论文 |
刘彦平 |
0000A1401 |
学术英语-人文* |
2 |
51 |
1 |
讲授 |
闭卷笔试 |
武少霞 |
0000A1204 |
社会调查方法 |
3 |
51 |
1 |
讲授 |
闭卷笔试 |
徐金红 |
0000A1205 |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
3 |
51 |
1 |
讲授 |
闭卷笔试 |
吕瑞华 |
基 础 理 论 课 |
0103B0104 |
专业外语* |
2 |
34 |
2 |
讲授 |
课程论文 |
李丽 |
|
新闻传播理论研究* |
3 |
51 |
1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默书民 |
0503B0205 |
文化与传播研究* |
2 |
34 |
1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马兴祥 |
|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
2 |
34 |
2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景义新 |
|
中外交通史研究* |
3 |
51 |
3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默书民 |
专 业 课 |
0503C0109 |
文化冲突与融合研究* |
3 |
51 |
1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贾宗普 |
0503D0207 |
语言与传播* |
3 |
51 |
1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安兰朋 |
0503C0107 |
中国当代跨文化传播现象研究* |
3 |
51 |
2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贾宗普 |
0503B0206 |
跨文化传播原著选读* |
3 |
51 |
2 |
讲授 |
课程论文 |
马兴祥 |
0503D0208 |
跨文化传播策略案例* |
3 |
51 |
2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高兵 |
选 修 课 (选六门) |
0000X0001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17 |
2 |
讲授 |
课程论文 |
盖伯琳 |
0000X0002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 |
17 |
2 |
讲授 |
课程论文 |
柴艳萍 |
0000D0003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研读 |
1 |
20 |
2 |
讲授 |
课程论文 |
王晓路 |
|
媒介传播效果分析 |
2 |
34 |
2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申玉山 |
0503D0216 |
人类学经典文献选读 |
2 |
34 |
3 |
讲授试验 |
课程论文 |
王青原 |
0503D0219 |
汉语国际教育与文化 传播 |
2 |
34 |
3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安兰朋 |
0503C0108 |
中国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史研究 |
2 |
34 |
3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徐利华 |
|
中国文学专题 |
2 |
34 |
3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张金桐 |
0000D0004 |
太极拳 |
1 |
17 |
2 |
讲授 |
|
|
0000D0005 |
瑜伽 |
1 |
17 |
2 |
讲授 |
|
|
0000D0006 |
乒乓球 |
1 |
17 |
2 |
讲授 |
|
|
0000D0007 |
健美操 |
1 |
17 |
2 |
讲授 |
|
|
补 修 课 |
|
现代汉语 |
|
|
|
随本科听课和考试 |
|
传播学 |
|
|
|
随本科听课和考试 |
|
|
|
|
|
随本科听课和考试 |
其他学习项目 |
|
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 |
2 |
|
1-3 |
|
|
学年论文(2篇) |
2 |
|
1-3 |
每学年1篇 |
注:1.带“*”的课程为学位课,成绩达到70分以上为合格。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研读为必选选修课;
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和《自然辩证法概论》两门选修课中必选一门。